143年了,超過兩甲子的歲月
位在台南市北區自強街的「舊來發」餅舖。
面對開基天后宮的店門
玻璃窗後是琳瑯滿目的各式台南傳統糕餅
很多,是連道地台南人都沒聽過的。
「像這個,幾乎只有台南,才會在七月祭祀時,拜拜中一定會出現的小紅圓、必桃、摩呼等的三色粿。」舊來發第四代,人稱淑芬姊指著櫥窗後的模型笑著說。
走過荷蘭的統治,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
台南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漫漫歲月中
始終高踞臺灣的第一府城。
悠遠而複雜的人文故事
將台南的禮節妝點得繁複而隆重
尤其是關於禮俗祭祀。
「每年農曆3月19日的『太陽公生』,光是擺滿桌上的糕餅供品,就是『九豬十六羊』,數都數不完。」回憶起那天的隆重,淑芬姊的雙眉擰起。
除卻平常日,大家愛吃的黑糖香餅、白糖酥餅、柴梳餅等
每當年節或婚喪喜慶,舊來發更是連著數日、數夜,燈火通明。
三代,13口人,這時,通常都是全部動員,大家一起做餅
即使是第六代,最小的孩子也會幫忙蓋章,作簡單的包裝。
從麵糰、發酵、攪拌到成形、烘焙,以及內餡的製作
道道程序工法,看似簡單,卻絕不含糊。
所有的糕餅、祭祀供品,主要材料也不多。
以最受人歡迎的黑糖香餅來說
麵粉、麥芽糖、黑糖、水等,清楚而明瞭
最後精準掌握時間,烘焙出爐的餅
四溢的香氣卻足以讓人連嚥下好幾口口水
每一口吃下的餅,更是珍惜得仔仔細細咀嚼著
流連在口齒間的味道,常是捨不得一次吞嚥。
在舊來發
單純的食材,卻像擁有美味的靈魂
牽引得人寧願捨去華麗的外在
只為追求單一而純粹--食物的原味
而這也是舊來發一百多年來的堅持。
午后
綠色的枝芽在陽光的迆灑下
顯得更加青翠。
南臺灣的冬天依然散發著溫暖的氣息
讓騎著摩托車,一路奔馳而來的阿桑
臉龐也溢出些許的汗珠。
她安全帽還沒脫,車一熄火,人就急著踏入店內。
邊掏錢,眼睛不忘盯著桌上新鮮製作包好的餅
嘴上叨唸著。
「終於好了阿…也不知道到底定多久了,家人問我,說有個舊來發打電話找我
還問我是不是認識的人?」一口氣說完,喘口氣,說話的聲音裡滿滿是笑。
阿桑說,從小住附近,就喜歡吃舊來發的糕餅
直到長大,結婚、搬走
她還是不忘定時回來,品嚐記憶中的老味道
同時,也是令她魂牽夢縈的好滋味。
「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配上一杯綠茶,就很好吃!只是現在是愈來愈難定了,想要吃到,還不容易呢!」
近乎埋怨的眼神,讓淑芬姊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彎腰致歉說
「實在不好意思阿,因為人手實在有限……,餅又不能放
今天出貨的糕餅,都是昨天才做好的呀!」
就是這樣的新鮮堅持,累積了舊來發的一票忠誠饕客。
今天定,拿到餅的時間,至少在兩個月以後了
即使這樣,大家還是甘願定、甘願等。
而舊來發百年來的堅持
不只在糕餅的製作上。
三代人,十幾口住在一起
大家同心為舊來發一起努力。
越過漫長的歲月,祭祠糕餅種類多且繁複
一般人搞不懂
而不添加任何化學外來物的餅
又只有新鮮製作
他們更因此自己摸索,創造出許多的糕餅模型供人參考。
體貼的心意,一如百年來走過的歲月
也如同他們製作出的糕餅
單純
卻是滿滿真摯而誠懇的心意